近年来,贵州省地矿局测绘院坚持围绕以“测绘主业立院、多业并举强院、提升服务兴院”这一发展路径,探索走出一条从传统测绘单位向现代综合技术服务转型的实践之路。
科技筑基:以创新投入激活发展动能
科技创新是贵州地矿测绘院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我院将科技创新置于战略核心位置,投入科研经费重点用于先进设备引进、研发平台搭建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传统测绘业务向高精尖技术领域延伸奠定坚实基础。
在科研产出上,我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贵州地矿测绘院有限公司于2021年3月被贵州省科技厅纳入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培育范围,并于2025年5月正式向贵州省科技厅提交申报材料,现正处于审批阶段。全院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2项,获各级科研支撑经费共计139万元,其中省部联合项目1项,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2项,省地矿局科研项目9项。全院共有2个局级科技创新团队,分别为“贵州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体系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遥感技术应用与开发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针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内容,先后制定了《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和《高层次人才专项奖励管理办法》等政策制度。一段时期以来,我院屡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测绘学会、贵州省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贵州省测绘学会、贵州省城市规划协会等各类奖项共计32项。全院现有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已授权软件著作权57项、参编地方标准2项、申请已受理发明专利6项、申请已受理新型实用专利1项。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我院部分技术领域的空白,更成为推动业务拓展的“金钥匙”,实现了“成果赋能项目、项目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
为保障科技创新落地,我院2023年创建了科技创新中心,完善了科研管理机制。配备了先进的北斗接收机、机载激光雷达扫描仪、遥感影像处理集群及软件等设备。为精准高效的测绘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依托这些设备,我院在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重点项目中持续优化生产方法,并将服务延伸至国土执法、生态监测等多个领域,逐步从传统测绘向综合性技术服务转型。
主业深耕:以硬核实力扛起责任担当
作为贵州省测绘行业的“双甲级”测绘单位,贵州地矿测绘院始终坚持深耕主业,以过硬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担当,不断强化资质建设,在多项重大项目中屡创佳绩。
资质建设是我院拓展业务的“通行证”。目前,我院已拥有10余项资质,涵盖测绘资质甲级、工程勘察类工程测量甲级、城乡规划编制乙级、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设计乙级、土地规划乙级、林业调查丙级等,从测绘到勘察、从规划到防治,全方位的资质体系为多元服务奠定了基础。资质的不断升级与增项,不仅体现了我院的成长历程,也为其跨领域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贵州省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我院参与了16个县(区)的国土调查工作,投入生产经费逾亿元,20万余人次参与外业举证,完成110余万个实地举证图斑,外业人员顶着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复杂地形,穿梭于深山密林开展实地核查;内业人员熬夜加班整理数据、建库,确保每一个图斑信息准确无误。最终,我院提交的成果通过国家核查,质量优良,所有项目成果均按要求准时上报,助推了全省“三调”工作的及时完成。
在主业攻坚中,创新始终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我院测绘二分院分院长王兵的故事,便是我院技术人员创新精神的生动缩影。“三调”工作中,逐个核查图斑的工作量极为庞大,学测绘出身、对软件开发一窍不通的王兵,为提高效率自费购买教程钻研,历经无数次失败后,成功研发出筛选疑问图斑的软件,将工作效率提升2倍以上。他还带领团队将数字高程模型(DEM)应用于无人机航线设计,有效解决了复杂地形下的飞行难题,相关成果获2019年贵州省职工“五小”优秀创新奖。
2022年7月,我院凭借在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突出表现,获“贵州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先进集体”称号,16名干部职工获评“突出个人”。这并非我院首次在国土调查领域获此殊荣,早在2007年,我院就承担的贵州省内外12个县(区)的土地调查工作中,曾获贵州省“三调”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多项表彰。
理念变革:以多元布局打开发展新局
随着时代发展,我院不断深刻认识到,传统测绘单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单一业务”的局限,以理念变革推动服务领域的多元化拓展。近年来,我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突破行业边界,在非传统领域创造佳绩,逐步构建起多领域、多元化的服务格局。
在应急管理领域,我院参与的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不仅编制出获全国推广的工作指南,更创新形成了高效的工作模式。我院依托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创新形成“省级统筹+州市配合+专家评审+技术支撑”为模式,分“打基础、抓落实、获经验”三步走推进风险评估工作。尤为亮眼的是,团队立足仁怀市地方特色,将白酒行业安全风险研判纳入普查对象和范围,成为“一省一县”评估与区划工作的创新之举,实现了评估成果与地方产业布局的紧密结合,为地方应急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撑。
2022年6月29日,对时任院长周安民而言是个难忘的日子——我院参与编制的《贵州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指南》获得国务院普查办的高度认可。国务院普查办评价贵州省相关工作“抓得紧、抓得实,走在全国前列”,并指出该指南“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被印发至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除此之外,我院近年的多元突破还有很多:2014年首次获得规划设计类奖项,2021年首次开展森林调查工作,还成功参与全国示范性项目……涉及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工程勘查、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林业调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勘测设计、耕地障碍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遥感监测、国土变更调查、地理国情监测、贵州省水资源基础调查、耕地保护、岩溶洞穴调查、地震应急专业数据库建设等专业领域。
我院不断超越自我,拓展服务领域。这些突破不仅为我院带来了更多项目资源,锻炼了技术队伍,更引发了对传统地矿测绘队伍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
为推动理念变革落地,我院在人才培养与平台搭建上持续发力。据总工程师邵金强介绍,近年我院精选全院优秀人才,举全院之力组建了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土空间规划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中心、航测与遥感技术研究中心、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地质文旅数字创新研究中心等多个研发中心,覆盖测绘全产业链。同时,我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广州南方公司、贵州大学等企业和高校携手,共同探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成果转化:以服务社会彰显测绘价值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贵州地矿测绘院始终以政府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将科研成果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切实履行公益服务职能。
在乡村振兴领域,我院的表现同样突出。2021年上半年,我院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成为省农业农村厅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设计省级质检技术服务单位,同时承担2021年度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图入库技术支撑工作。其中,贵阳市现代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开阳县宅吉乡)实施后社会影响巨大,具备广泛推广价值,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肯定。该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约5220亩,新增耕地115亩,平均提升耕地质量3至5等,整治后耕地坡度控制在5度以下,每亩粮食产量增加600至1000斤,直接受益人口达3400余人。在该项目的带动下,我院继续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省内七个县(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各地提供从规划设计到质量检测的全流程专业技术服务,用测绘技术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在服务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粮食安全战略中,我院凭专业积淀与技术创新,在三大领域发力: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实现数据精准登记、动态更新与高效流转,稳定土地关系;2025年地理国情监测中,承担黔南州国土空间监测及10个县区耕地细化监测,掌握耕地状况;助力耕地保护考核,协助制定管控措施,推动农田建设与耕地修复,累计监测评估耕地超1000万亩。
同时,我院为多县市提供“土地权属-国情分析-耕地保护”全链条支持,防范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以科技守护沃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技术防线。
此外,我院还全力推进地方政府公益性技术服务,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政府机关提供驻场技术服务——从应急厅的灾害风险评估到农业农村厅的农田质检,从自然资源部门的执法支撑到规划部门的方案编制,每一个技术服务岗位上,都有我院技术人员的身影。这些服务不仅是我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化实践,更让“测绘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对照国家和贵州省关于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贵州地矿测绘院通过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深化产学研融合,正稳步从粗放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未来,贵州地矿测绘院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翼,以服务社会为任,在推动行业进步与地方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向前,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作者:韦汉华
一审:简婷
二审:何航
三审:张丹